“工资要得到保障,绩效要得到考核,如果只讲一个,就会出现问题。”彭智勇解释他理解的“绩效工资”。而这件好事怎么办好,方法很重要。
彭智勇坦言,绩效工资是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尽管国家早在几年前就下文批准重庆实施绩效工资,尽管重庆在解决“普九欠债”和“代课教师”问题上有过一些探索,但他以前“迟迟未敢动手”,就是因为这项政策太重大,同时也没有现成的例子可学。
“绩效考核标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彭智勇说。怎么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有效评价,怎么合理拉开教师的收入,同时兼顾平衡。这不仅是困扰彭智勇的问题,也是很多教育行政官员、校长面临的新情况。
以重庆市南川区民主中心校为例,校长庞永红介绍,他们一是发扬了民主,二是建立了教师岗位评价机制。关系全校教师命运的考核细则必须通过教代会审议。学校通过自评——民主测评——综合考核等几个阶段来评价教师,同时吸纳学生和家长的意见。
在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中学,学校专门在成立领导小组的同时,还成立了矛盾纠纷协调组,就是为了解决奖励性绩效工资拉开差距后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但尽管如此,还是难免会有问题出现。看到网上老师对绩效工资的种种意见,彭智勇说,自己能够理解老师的心情。“改革就是打破原有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而绩效工资打破了原来的‘大锅饭’,是利益格局的一次重新分配。”
何杏仁也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分配制度,平衡校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后勤人员等各类人群的利益关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索的一大课题。
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对校长的绩效工资给予了解释。他说,校长的绩效工资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对校长的考核结果统筹考虑确定的,校长不参与学校内部奖励绩效工资的分配,不会挤占学校内部绩效工资的总量。当然,还是要处理好校长和教师绩效工资水平的关系、不同学校校长之间绩效工资水平的关系。“差距不宜拉得太大。”吕玉刚说。
就一些地方实施了绩效工资后,教师的收入不升反降的问题,吕玉刚特别给予了澄清:“绩效工资是与规范办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过去一些地方和学校是自行发放津补贴,可能规范之后,会出现教师总体增资较少甚至不增加的情况。”
但他强调,在绝大多数地方,教师的收入是增长的。“我们要算总账,实施绩效工资后,虽然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教师绩效工资的总量与当地公务员的总量水平是持平的。”